死亡時鐘

死亡時鐘 親情計算題 懶夫妻 過期日記



有沒有想過,如果你能夠知道你生存在這世界還有幾秒鐘,那種感覺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你將會什麼時候死去?如果還有四五十年的時光,這樣長的日子對你來說可能不痛不癢。但如果是今年就會死的話呢?你除了震驚之餘,你會做什麼?

去年年底有一則新聞:死亡時鐘算出死期 星國少年惶惶不安

〔自由時報記者/綜合報導〕網路近日流傳一個名為「死亡時鐘」的網站,宣稱只要輸入個人資料,就能算出死亡的時間,不料新加坡一名14歲少年日前算出自己的「死期」,嚇得臥床不起,甚至吃不下飯。

根據《光明日報》報導,新加坡一名42歲王姓婦人,近日發現兒子鬱鬱寡歡,還說「我只能活到42歲」,王婦聲到這番話,嚇一跳,經過追問,兒子才道出真相。

王婦說,這個「死亡時鐘」(The Death Clock)網站,只要輸入生日、性別、心態(包括普通、悲觀、殘酷、樂觀)、肥胖危險指數(BMI)、是否抽菸,就能算出死亡的具體時間,而且還會一秒一秒地倒數。

不過一名醫師得知後,認為是無稽之談。醫師說,醫學上可以根據一個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況估算預期壽命,但不可能精確到某月某日, 大家只要多運動,注意健康飲食及保健,不需要嚇自己。

不需要自己嚇自己啊!的確是這樣說的。懶老公也自己上去填寫一些資料,計算出來,本文截稿之前,還有 1,308,945,797 秒可活,也就是可以活到 2052 年 7 月。(如果到時地球環境沒比現在差的話?!)

至於這個日期是怎麼算出來的?其背後的科學理論是什麼?我們都不得而知,懶老公只看得出來,剩餘的生命秒數下方有一行字:「Delay Your Date of Death(減緩你的死期)」,點選之後會連到「The Health Clock(健康時鐘)」去,因此很明顯地這是一個健康食品網站的網路活動或是噱頭。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己上去看看:Death Clock

Welcome to the Death Clock(TM), the Internet’s friendly reminder that life is slipping away… second by second. Like the hourglass of the Net, the Death Clock will remind you just how short life is.

歡迎來到死亡時鐘網站,本網站很友善的提醒您,您的生命正在一點一滴的流逝,如同沙漏中的沙。本網站會提醒您讓你知道生命是如此短暫。

Day of Birth:出生日

Month of Birth:出生的月份

Year of Birth:出生的年份

Sex:性別(Male 男性,Female 女性)

Mode:心理狀態(Normal 普通的,Pessimistic 悲觀的,Sadistic 冷酷的,Optimistic 樂觀的)

BMI:BMI值(點選這裡計算你的BMI值

Smoking Status:是否吸煙(Non-smoker 非吸煙者,smoker 吸煙者)

填寫完以上的資料後,按下送出,即會彈跳出一個小視窗,上面就寫著你距離死亡剩餘的時間。

請記住,這網站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也沒有任何詳細說明,只不過是一個網路宣傳網站,把你引導到他們賣健康食品的網站去,千萬不要太相信或是太執著!

想讓自己更相信命運是可以改造的,請閱讀了凡四訓

關於時鐘的相關新聞,底下還有另一則新聞。

你還能陪爸媽多久?「親情計算題」引大陸網友心酸

加減乘除是唸書時必需完成的作業及考試,但您算過自己還能陪父母多久嗎?大陸網路上最近出現一道「親情計算題」,許多在外地工作的網友仔細一算,發現未來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之又少,忽然一陣心酸。

「假如你和父母分隔兩地,每年你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除去應酬朋友、睡覺,你有多少時間真正和爸媽在一起?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就算爸媽能活到85歲,這輩子你還能和爸媽相處多久?」近日這一道簡單的「親情計算題」在天涯、新浪及搜狐等大陸論壇流傳,引發許多網友共鳴。

30歲的重慶女子姚玲目前在杭州工作,自認還算孝順的她仔細一算,每年回家2次,共約10天。除了去拜訪親友、出門逛街,真正在家時間只有5天,再扣掉每天睡覺10小時,每年和父母在一起僅70小時。她一陣心酸,「就算爸媽活到85歲,我也只能和他們相處兩個月又13天。」

28歲的山西女子楊瑩新反應比姚玲更大,因為她每年春節回家一次,只有5天,真正能陪媽媽的時間大概只有20小時。她仔細一算,在今後的歲月裡,能和媽媽一起的時間不超過600小時,也就是25天,還不到一個月。她哭著回想兒時的點點滴滴,覺得很愧疚。

「這樣一份親情帳單確實讓人感動。」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杭州市疾控中心主任趙國秋說,隨著生活的改變,現代人孝道缺位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有的人雖然對父母心存感激,卻總是感動很多、行動很少,想得很多、做得很少。

趙國秋指出,孝敬父母除了是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讓他們擔心,以及照顧好他們的起居之外,更該關心的是他們的內心。「很多人以為給父母買了東西、給了錢就是盡了孝道,而很少去關心父母在想什麼、做什麼。定期看望父母、打電話彙報,聽他們嘮叨,這樣比物質上的盡孝更重要。」

看完兩篇新聞,不知各位是否感受到時間寶貴、家庭親情可貴呢?

有時想一想,如果當你不去思考工作、不去思考金錢、不去思考家務事時,請問:你剩下什麼?

以下文章與大家分享:

人生順位應重排

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家庭,第三才是成功。

有次紐西蘭官方派了個考察團來台,因為他們的國民平均所得和台灣差不多,但我們一直在成長,紐西蘭卻不。

一天我和其中一位代表聊天,他說他們終於找到原因了。」一位廣告公司CEO憶起往事,苦笑道:「因為他們發現,台灣人為了追求成長,為了金錢,可以犧牲生活品質,犧牲健康;而紐西蘭他們要生活品質,為了健康,寧可犧牲金錢,所以他們不成長。」聽到紐西蘭代表如此評論,他當場無辭以對。

這位主管四年多前罹患血癌。生病前,他白天在公司,晚上在報社工作,週末還到補習班、大學授課。一天很少睡超過三小時。他追求的人生順位:第一是成功,第二是金錢,第三才是家庭。至於健康則根本不列入考慮,因為他自認體健如牛,很自豪大學時還曾是籃球校隊成員。生死關頭,躺在床上接受化療時,他腦子裡忙碌思索:孩子還小、太太守寡可能不易再嫁,怎麼辦?怎麼辦?他領悟,人生順位應重排,家庭與健康才是首要。

癌症與壓力一定有關係。

基於切身之痛,他在病情穩定後,常去醫院當義工,與血癌病友協談。他發現,問到每個病人「你是否壓力很大?」或「是否工作很忙?」時,幾乎每個人都點頭說:「是啊。」

「我現在愈來愈相信,癌症與壓力一定有關係,」他說。

加班反而是常態?

想想,你是否也是紐西蘭代表口中的一員,生活也如同這位主管,整日繞著工作打轉?甚至心中因此感到滿足?每天準時下班是否成為遙遠的記憶,加班反而是常態? 肩頸酸痛、胃痛、背痛……是否成為你和同事彼此熟悉的「共同語言」?

更且辦公室裡傳出某主管、某同事身體有恙的頻率,好像也愈來愈高?病痛成為共通語言?工作固然可讓人發揮才能,累積財富,但過度工作卻讓人失去健康,代價沉重。

施振榮,唯一沒有做到的是減少工作

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雖已有兩次心臟病發的經驗,但對工作的熱誠與責任感,還是讓他在幾個月前第三度住院。為施振榮看病的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說,施振榮是位很有毅力的企業家,對醫生的指示,施振榮都能做到,「唯一沒有做到的是(減少)工作,他給自己太多壓力了。」心臟病首次發作後,施振榮曾試圖遵醫囑每天去運動,但礙於工作實在太繁忙,很難做到。他也曾打算三年後退休,但面對網際網路與電腦時代快速發展、競爭激烈,只得延至五年後再做打算。

高血壓患者. 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屬於找不出確切原因的「本態性高血壓」,他們即使不抽菸、不喝酒,血壓仍高。醫生懷疑,年輕高血壓患者得病的可能原因除遺傳體質外,工作壓力等環境壓力應是點燃引線的那把火。台北榮總心臟科醫師陳肇文進一步指出,這群年輕高血壓病人,大部份是上班族。他們的生活型態普遍有個特色是:上班日,血壓偏高;假日時,血壓則降下來。「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有這種假日與上班日血壓不同反應的差別」陳肇文說。另外,三百例病人中,約三分之二的人,在平常與門診中所量得的血壓較高。但住院時,因處於休息狀態,血壓反而會降下來,且約有20%的住院病人,血壓幾乎回復正常。

愈有壓力愈容易感冒

台大內科部醫師張天鈞指出,面臨壓力時,身體所分泌的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會減少免疫系統淋巴球的數量,而使人的抵抗力減弱。美國心理學家柯恩(Sheldon Cohen)等人的研究顯示,愈覺得有壓力的人,接觸呼吸道的病毒時,愈容易受到感染而得感冒。他在1998年重做實驗,結果更指出,處於長期精神壓力下(如持續與同事或家人發生衝突),生病的機率會增加三~五倍。

而免疫力一低,等於身體內部的防衛軍力不足,生病的機率便增多。小至感冒,大至癌症,都有可能。

壓力如雪球愈滾愈大除了生理層面外,過多的工作壓力,其實對心理也是個沈重的負擔。On the other point, 平常無論如何,為了健康,隨時隨地一定都要存有輕鬆的心情。


人生說長也不是很長,說短也不是很短,但如果你的人生過的充滿意義與歡樂,那麼就沒有長短的差別了,因為你過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請捫心自問:你的人生順位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懶夫妻過期日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